企业文化 .Culture
“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贵州脱贫攻坚成就展”在贵州省美术馆持续展出。每一位前来观展的西能人都会在一面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展示墙下驻足良久,寻找那个最熟悉的名字——张欧邦。
“我只是做了自己的分内之事,党和组织却给了我如此高的荣誉!”今年4月,张欧邦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时,动情地表示:“驻村帮扶是我有生以来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只要心中有太阳,帮扶路上洒满光!驻村三年来,张欧邦牢记使命、主动作为,在知重负重中矢志前行,在苦干实干中提升本领,用辛勤努力圆满完成各项帮扶任务,也走进所有翁定村百姓的心里。
这是一道“选择题”
2018年2月28日,正在办公室忙碌的张欧邦接到集团党委的新任务——接替集团公司派驻罗甸县边阳镇翁定村第一任第一书记任金黔,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至少两年。
当时,贵州正处于脱贫攻坚最关键时期,撕掉“绝对贫困”的千年标签,迈向更美好生活,能够在这场具有象征性的接力赛中接过一棒,意义非凡。
但是,摆在张欧邦面前的却是一道两难的“选择题”:妻子已经身怀二胎,离预产期只有7天,如果去驻村,就不能在妻子最需要丈夫关爱和体贴的时候陪在身边,也会缺席新生宝宝最初的成长。而且父母已是古稀之年,儿子应该孝顺在旁。但是,作为党员,听从组织派遣是应尽义务。张欧邦想:“既然组织上选派我驻村,那是对我的信任和考验,我一定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昔日送郎当红军,今朝送郎去驻村。当张欧邦把组织决定告诉父母妻子的时候,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支持:“没事的,你尽管放开手去村里干一番事,不用太操心我们,我们会自己照顾好自己!”
或可套用曹植的诗“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帮扶籍,不得中顾私。”3月12日,春暖花开,使命在肩,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张欧邦踏上了驻村路。
这一天,他的二儿子呱呱坠地刚七天;这一条帮扶路,他一走就是三年多。
驻村,更要“驻心”
翁定村位于黔南州一片大山深处,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全村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群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张欧邦到任前,任金黔已经在翁定村第一书记任上有两年时间。两年间,在集团公司党委的支持帮助和任金黔的多方协调下,翁定村修建了村民休闲广场,修葺了村委会办公楼,完成了3个组的通组路硬化,建设了早熟蔬菜大棚,开展了爱心支教等系列教育帮扶活动……经过两年全方位立体式帮扶,村里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对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的原有的“蜻蜓点水帮扶,到点抬腿就走”的刻板印象也有了相当改观。
新人进村,要在前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良好群众基础上尽快融入百姓,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为了不负组织重托和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欧邦满脑子的问题一个一个出现,如何才能够为群众办好事、办成事,如何才能够提高群众收入,如何才能够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等系列问题,为了找到解决问题具体措施和办法,他首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朴素的“小目标”:每天至少入户走访2户、帮助群众至少做一件实事,时间长了,问题解决了、村民自然就认可我!
有一次,村里的饮用水管被牛损坏了,村民发现晚饭后没有水,张欧邦赶紧叫上两名队员进行抢修,保证群众生活不受影响;有一次,正值汛期,张欧邦和其他队员连夜趟过齐膝的大水,帮助群众转移,确保水患期间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一次,村里的一位留守老人生病了,张欧邦赶紧为老人买药,一直到他恢复健康。有一次,村里一位老人生病了,亲自开车送去医院检查。
有一次,还有一次……在驻村期间,这样的一次又一次太频繁,频繁到张欧邦和其他驻村队员都习以为常。为提升村容村貌,他每年组织3-5次群众大扫除,建成垃圾卫生池9个,安装路灯100盏……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小事,但作为第一书记,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这些小事,天长地久,小事不小。”
除了为百姓办实事,更要让自己成为“村里人”。一次,张欧邦到农户家走访,户主热情地递过来一把椅子,没注意椅子面上还沾了一些鸡粪。坐,还是不坐?他犹豫了1秒后,面不改色地坐了上去。“是有点脏,但是你当时如果拒绝了或者拿东西擦了,村民也许会认为你嫌他脏,那之前的努力很可能就白费了!”今年4月,在集团公司新一批驻村干部即将踏上工作岗位时,张欧邦如此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群众打交道,要用心用情,真心真意,他们会回馈你十倍、百倍的满足。”
凭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韧劲,驻村书记张欧邦很快成功“驻”进翁定村百姓的心里。
啃下最难的硬骨头
要问驻村干部,哪项工作最难搞,十之八九会回答:动员易地扶贫搬迁!我们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好的政策百姓还不买账:国家免费给房子,配备家具家电,离城镇更近,可以解决医疗教育等问题,这也是最好的脱贫途径,大家肯定等着盼着搬迁。
张欧邦最初也怀有这种“美好愿望”,但是真正和百姓打成一片,才能从内心里感受到他们的担忧:搬出去后田地被收回怎么办?祖辈靠天吃饭,去哪里找工作?搬了以后国家大政策变了怎么办?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故土难离……因此,村里搬家不到三天又跑回来、答应搬迁又反悔、磨破嘴皮子就是不松口等情况屡屡发生。
2018年6月,张欧邦动员村民陈先海搬家,动员了近一个月好不容易同意签订搬迁协议,临走又反悔,这让被搬迁工作折磨得筋疲力尽的张欧邦感到很沮丧。过了几天,他一大早就看到了陈先海——身体有些不舒服,但是找不到人送他去镇上的医院。张欧邦猛然发现,这不就是个动员搬迁的好机会么?他立马答应开车送陈先海到镇上医院检查。返程路上,张欧邦半开玩笑半说:“老哥,我们村离镇上这么远,今天还好你不是急病,也碰到了我有空,否则真不敢想!”陈先海若有所思!张欧邦趁热打铁,又谈到他孙女的教育问题,还带他到贵阳看病,最后,陈先海一家终于同意搬迁。
陈开富家没有安全住房,要坚持到他家动员。早上六点张欧邦一人来到陈开富家,通过近5个小时的沟通和交流,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同意搬迁了。群众干活出门早,必须提前赶到,再晚点他就要出门了……为了让百姓尽快坐上脱贫奔小康的“快班车”,及早啃下这个难啃的骨头,张欧邦和其他队员充分发挥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二千精神”,白天黑夜进行入户宣传政策动员搬迁,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脸皮越磨越厚。
现在,翁定村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村民都已经高高兴兴地搬到了搬迁点,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没有搬迁的也通过集团公司各级党组织的帮扶和张欧邦等驻村工作队员的协调,重新修缮了房屋,置办了生活用品,家家实现了有安全住房的梦想。
扶贫,必须“志智”双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震海也多次强调,教育帮扶一定是各项帮扶的最重要一环。集团公司自对口帮扶翁定村以来,先后在该村开展了爱心支教、金秋助学,要求各级党组织“一对一”落实教育帮扶长效机制,五年来投入翁定村教育帮扶资金40余万,真正帮助翁定村广大学生圆了就学梦。
张欧邦一直遵循集团公司党委的教育帮扶理念,他也是连接集团帮扶单位和翁定村学子的“关键点”。村里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最多能管他们吃饱穿暖,教育问题完全是“放养式”,这时,张欧邦就成了所有孩子的“家长”。他不定期到边阳各校,与村里学生就读学校的领导、班主任等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
日积月累,张欧邦脑中自然形成了一张“学生情况表”:哪家小孩该上学了,哪个娃娃要高考了,哪个可能还不会填报志愿,哪个快大学毕业找工作了,哪个不想读书了……因此,在日常走访中,向学生家长宣传“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和国家教育扶贫相关政策成了张欧邦和其他队员的“必修课”。每年寒暑假是张欧邦和学生深入沟通交流的最佳时间。他总喜欢到学生家里坐坐,与他们谈理想、谈学习、谈未来,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现实困难。
在张欧邦看来,从实际出发,解决根本问题,最终形成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这样的帮扶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因此,教育帮扶一定是健康和可持续的,在教育帮扶方面投入再大力量都是应该的。近年来,翁定村也形成了“不比吃、不比穿、比学习”的良好风气,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连年增长。
2019年3月,村里的大学生以为张欧邦要结束挂职,不仅作为村民代表为张书记送来献花,还私下讨论“写个请愿书挽留张书记。”张欧邦表示,学生的挽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党教育帮扶政策的肯定。
今天张欧邦书记虽然离开翁定村,但是翁定村的孩子依然是他的牵挂,今年8月帮助3名学生联系贵州经贸职业学院就读,他们都已经报道入学。孩子有需求,帮扶不止步。
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产业发展是“五个一批”之首,是带动群众致富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必经之路。张欧邦驻村第一件事,就是和各位队员和村支两委深入交流,掌握村集体经济、劳动力、土地气候等情况,深入走访各家各户,与群众交心谈心,真正了解群众生活困难原因和发展愿望,找准村里的致富的有效措施。
根据调研,驻村工作队选择了以早春蔬菜种植为主、菜玉米为辅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从物资筹备、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产销对接等四个环节做好服务。通过三年努力,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明显增强了。
此外,张欧邦还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抓好白芨育苗130万株,每年种植菜玉米250亩左右、其他经济作物200亩以上,出栏生猪200头、小黄牛60头、鸡5000羽以上。为解决村民农产品销售难题,张欧邦主动承担起翁定村“消费帮扶”的牵头人,积极做好农企对接,将村农产品销售到单位食堂和学校,保障农户产品销得出、无滞销、收入有保障。近年来,集团公司党委均组织广大干部员工在翁定村开展消费帮扶,采购糯玉米、土鸡蛋、辣椒等农产品,真正营造了全员帮扶氛围。
据了解,翁定村建档立卡户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3790元提高到2020年的6680元,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发展产业的意愿更强了,主动致富的精气神更足了。在全体村民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翁定村在2018年底实现脱贫出列。
三年驻村缘 离别情依依
集团公司领导王林同志曾如此形容驻村干部:落实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带去党的关怀、巩固党的基础,这真是一个神圣的岗位。驻村三年,张欧邦努力诠释着这个“神圣的岗位”的真正意义。
根据上级党委安排,5月28日,张欧邦要结束驻村工作返回贵阳!很快,这条消息就传遍了全村,在反复确定消息真假和再三挽留后,乡亲们只能接受张书记即将离开村里的事实。
此前几天,来村委会找张书记的人特别多,有大哥送锦旗、有大哥送大红花、有大娘带来纳了十几天的一大包鞋垫和布鞋,有老汉带来自家酿的包谷酒,有大姐送来一只扑棱着翅膀的大公鸡……每一份礼物都承载着村民的浓浓情谊。
5月28日一大早,翁定村在家村民几乎全体出动,纷纷聚在村委会门前送别张欧邦,还拉出了那条最醒目的横幅“感谢西南能矿集团”“热烈欢送张书记,常回家看看”,大广播里不断传来《祝你一路顺风》的不舍旋律,将离别的氛围渲染得更加浓烈。
村民莫远光送来一副“驻村帮扶办实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锦旗,感谢张欧邦对他家三个孩子上学的帮助;村民唐仕琼深深弯腰鞠躬,流着泪感谢张欧邦的从中调节让全家老小更加团结和睦;年近八旬的左兴友说:走出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张书记的脚印;残疾老人汤海荣感激地说,“在我们心里,你不是张书记,而是我们的孩子!”……握手,拥抱,难舍与感动让张欧邦话语哽咽,泪水涟涟。
返程的车子启动了,村民们排成两行,拍起有节奏的掌声,送别张欧邦一程,又一程,到了村口还不愿意离去。三年驻村缘,一生翁定情。真心的付出了,他收获的是翁定村沉淀淀的感恩之心。
在集团公司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上,张欧邦再次回顾驻村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唯有用心,方得始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牢谨记完成驻村工作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未来,我将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苦干实干、接续奋斗,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或许,张欧邦在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现场即兴创作的这首诗,最能见证他的心路历程:
《征 程》
脱贫攻坚党英明,满腔热血踏征程。
三度春秋心系民,九州同庆福满门。
西南能矿大发展,上下一心齐共管。
支部堡垒发挥好,结对帮扶成效显。
党史教育开新篇,初心使命记心间。
百年硕果载史册,再创辉煌就今天。